在結婚之前,我幾乎不曾吃過客家菜,對客家菜的印象,就是客家小炒與薑絲大腸。後來結了婚,與博譯回他外婆家,才嚐到道地的客家菜,除了那帶著一層厚厚黃油的白斬雞與光聞就醉的雞酒讓我敬謝不敏以外,其餘的客家料理都深得我心。
在台北吃過的幾家客家館子,味道都過油過鹹,吃來吃去總覺得少個什麼味兒,這次休假,回中壢探視公婆,他們帶我們去一家大江屋餐廳,吃到了相當美味的客家料理,就連現在極為控制飲食份量的博譯,也扒了兩、三碗飯。
大江屋的位置有些偏僻,得開上一段山路,附近都是茶園,一路上綠意盎然。在一陣左彎右拐之後,看見一棟不怎麼起眼的鐵皮屋,上頭掛了「大江屋」三個大字,附近有不少停車位,不過聽說假日用餐客人很多,車位恐怕還是不太夠。
一進門,古意悠悠,無論是桌椅櫥櫃、隔間擺飾,都充滿著樸素雅致的農村氣息。這家餐廳,飯得自己添、茶得自己裝,從碗櫃裡取出碗盤茶盞,愛吃多少飯,愛喝多少茶,悉聽尊便,就如同在家用餐一般,還算頗為自得。
看看這個店規,也忒托大了。
我們四人點了五菜一湯,共計:紅燒鯽魚、紅燒扣肉、薑絲大腸、客家小炒、清炒水蓮、苦瓜排骨湯。
紅燒鯽魚
鯽魚,以往我吃的是江浙菜中的蔥烤鯽魚,與這次吃的紅燒鯽魚作法類似,只是前者帶有蔥的香味,偏甜,而後者吃鯽魚的原味,偏鹹,兩者都將鯽魚的骨頭燜的很酥,可以直接入腹,相當好吃。
紅燒扣肉
我知道,扣肉肥,吃起來不健康,只是來到客家餐廳,就想嚐嚐這原汁原味的客家料理。這扣肉燒得瘦而不柴,肥而不膩,非常入味,大部分都是瘦肉,只有幾塊肥肉,肉汁若拿來配飯肯定絕佳,不過,我還是很有節制地忍了下來,乖乖吃肉而已。
薑絲大腸
客家小炒
先前說了,在我印象中,這兩道菜是客家菜的代表,到了客家餐廳,當然得點一下。我吃薑絲大腸,喜愛薑絲勝過大腸,那酸鹹又有點辛辣的味道,很是開胃。客家小炒我吃過許多不同版本的,此處的客家小炒簡單卻到位,沒有多餘的食材醬汁,就是小炒該有的樣子。
清炒水蓮
前面幾道都是比較下飯的菜色,所以蔬菜部分,就選擇了青翠爽口的水蓮。
苦瓜排骨湯
本來,博譯是想喝雞湯的,畢竟咱們兩人感冒已經快一個月都沒好,想喝個雞湯補補。可是店家說,雞湯只有大鍋的,建議我們點今日的例湯--苦瓜排骨湯。這湯苦瓜很多,排骨倒只有幾塊,骨多於肉,湯裡還放了小魚乾和福菜,湯頭有苦瓜的苦、排骨、小魚乾的鮮還有福菜的回甘,感覺起來就很健康。
這家餐廳口味不錯,也很有特色,就可惜太遠了些。不過,遠歸遠,下回嘴饞想吃客家菜時,還是叫博譯帶我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