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最初為乾隆年間和珅的私宅,和珅權傾一時,精心打造的府邸自然也是富麗堂皇極盡奢豪。和珅被抄家之後,改為慶王府,後賜予恭親王奕訢,故更名為恭王府。
比起和珅、奕訢,還有另一位我們比較熟悉的人物亦曾居住於此,那就是奕訢的孫子溥儒(溥心畬)。溥儒為次子,並未世襲恭親王的爵位,出生於北京,後隨國民政府遷台居住於台北市臨沂街,其擅書畫,與張大千齊名,有南張北溥之稱。
博譯很喜愛溥心畬的作品,在故宮或歷史博物館都有展出。
來參觀恭王府的遊客非常多,幾乎都是旅行團,想覷空拍張無人的照片並非易事。
恭王府的大門門庭寬敞,門口有兩座神氣的石獅子,厚重的朱紅大門配上高高的門檻,擺足了官家氣派。
恭王府是四合院式的建築,分為三路,東路和西路各有三個院落,中路是以大殿、後殿、延樓貫穿。不過最有看頭的,是府後的花園。
人說去故宮沾王氣、去長城沾霸氣,去恭王府沾福氣。恭王府的建築處處可見"蝙蝠"圖案,取其與"福"諧音。
由於中路的三棟主建築早已被旅行團塞爆,我們避開中路,先繞至兩側院落逛逛,這兒的遊客明顯減少,也比較容易不受干擾的拍照。別看照片就以為恭王府真的那麼清幽,即使在遊客較少的東西院落,也得等上老半天才有機會拍張無人的照片。
東西兩路的院落不若中路的主建築被整修油漆地簇新亮麗,然而這些略帶斑剝的門柱,反而提醒人們它們背後所蘊藏的歷史。
在高牆深院中,是什麼樣的人,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居住於此? 又有什麼樣的故事,隱沒其中?
我們從前殿後方拐入中路,前殿及中殿分別有些恭王府的歷史資料展覽,但因裡面太擠且空氣不佳,我們很快地晃一圈就出來。
聽見附近的導遊說,恭王府牆樑上的每個花樣圖案,都是按照原先的圖樣顏色漆上去的,所以雖然是新整修過,但仍保持原汁原味。恭王府那麼大,我猜維修費用也必定驚人吧!
逛完前方的建築,我們來到花園,第一個印入眼簾的就是湖心亭。
恭親王府的花園融合江南園林與北方建築,為京師百座王府之冠。
後花園的遊客極多,當時正巧大戲樓裡的戲要開演,所有的人都湧往大戲樓,我們並無興趣跟著湊熱鬧,反而趁著大家去看戲的時候,先去看恭王府的三寶之一~福字碑。福字碑是康熙御筆,被和珅藏入府內花園的假山中,假山的外頭是一個水池。
我們鑽入假山山洞內,看見了這大名鼎鼎的福字碑,但因無法拍照,且碑外貼了一塊玻璃,感覺沒啥特別。反倒是離開假山後,突然某樣東西掉在我眼前,定睛一瞧,原來是顆紅棗。我吃過不少紅棗,但還沒見過棗子樹和新鮮的紅棗,今天長見識了。
蝠廳是位於石山後面的書齋,其建築物的造型似蝙蝠展翅。
恭王府的花園還有許多特色景點,比如說上下起伏的迴廊、流碑亭曲水、竹子院等等,我們在恭王府待至下午四點半才離開(下午五點關門)。
從恭王府出來後,我們到附近的公車站牌找尋前往王府井的公車,博譯說似乎沒有車直接到那兒,反正時間還早,問我要不要走過去。我問他大概走多遠,他說應該是從故宮的一側走到另一側。
嗯,聽起來還好,反正等一下要吃飯,先運動一下也不錯。於是我倆開始慢慢往前走,途經一家賣糖炒栗子的店,排了好長的隊伍,那炒栗子的香氣隔遠就聞到了。這種當地人排隊買的店,怎麼能夠錯過呢,我們立刻加入排隊的行列。
大約十多分鐘後,一包熱呼呼的糖炒栗子到手。其實這糖炒栗子並不便宜,500g要16塊人民幣,但那炒出來的香味和我們在大賣場買的完全是兩回事,栗子撥開後,飽滿軟糯,難怪生意興隆。
捧著栗子,我們繼續往前走,博譯自己越走越心虛,到了第三個公車站時,他說咱們還是搭公車吧! 好像距離有點遠。
在一番問路折騰後,我們終於在五點半來到王府井大街,可是報上那家餐廳的地址卻無人知曉,只好拿著地圖邊走邊問,從下車的地方走了半個多小時,終於給我們找到這家位在巷子裡的餐廳~劉宅食府。
我們把航空公司給的餐券交給餐廳服務人員,另外又點了兩杯可樂。
餐點很快地送上,有糊餅、北京酢醬麵、炸灌腸、點心拼盤(豌豆黃、金糕、芸豆卷、艾窩窩、驢打滾)、芥茉墩、豆汁焦圈榨菜絲等,擺了滿滿一桌,我倆看見這份量,不禁呆了。
這別說是兩人,就是四個人吃也夠了啊! 此時,我們不得不擬定作戰計畫,挑選著吃,因為這桌絕對吃不完的。
第一樣是糊餅。薄脆餅皮盛著韭菜蛋花,很香卻也很飽肚子,一人先吃一塊,保留戰鬥力。
第二樣是北京酢醬麵。麵上桌時酢醬是分開裝盛,我一口氣把全部的酢醬都倒入碗內,後來發現這醬挺鹹,應該分次加入比較好。麵條Q彈有嚼勁,黃瓜豆芽爽脆,配上香噴噴的酢醬極為美味,讓人停不下筷子。
再來是炸灌腸。炸灌腸裡面並沒有腸,而是用薯粉之類的和成麵糊放入油鍋去炸,吃時配蒜蓉醬,很好吃,不過吃多了會膩。
下面這一道我忘記名字了,外面裹麵粉去炸,裡面吃不出是包什麼,口味一般。
點心拼盤我跟博譯都非常喜愛,豌豆黃入口即化,驢打滾又香又軟,艾窩窩、芸豆卷.....每一樣都好好吃,比起台北專做北京點心的知名老店還要略勝一籌,即使很撐了,這一盤我們還是掃個精光。
芥末墩是用白菜葉子一片片裹成柱子狀,上頭淋芥末醬,博譯對這道菜很是欣賞。
豆汁配焦圈及榨菜絲。這道小吃是我一直很想嘗試的,從唐魯孫先生和逯耀東先生的著作中,數次看見這味評價兩極的小吃,喜愛它的人對它念念不忘,不愛它的人總要掩鼻而走。在沒有親自品嚐過之前,我也不知道我是否能接受這老北京的家鄉味。
我淺嚐了一口豆汁,雖然稱不上喜愛,但也不覺得它的味道如同其他網友說的"令人作嘔",豆汁喝起來酸酸鹹鹹帶有發酵的味道,氣味的確特殊了些,配上焦圈與榨菜絲,其實味道還不錯。這兒的焦圈比護國寺小吃店的高明許多,更酥脆,而且是剛起鍋的。
食罷,我倆頂著撐到不能再撐的肚子,散步回熱鬧的王府井大街,途中經過王府井教堂,教堂前有合唱團正在練習,夜色中的教堂璀燦迷人。
王府井大街很熱鬧,回程途中看見一家賣扇子的別緻小店,裡頭擺滿各式各樣精緻的摺扇,忍不住晃進去瞧瞧。我們每次去看戲,總有些上了年紀的女士會在手中拿把漂亮的扇子,有一搭沒一搭地搧啊搧,夏天的國光劇場有時稍微悶熱些,拿把扇子在手中,既美觀又實用。我們在這家小店流連半晌,最後一人帶了一把扇子回家。
從王府井大街走回我們住宿飯店,大約公車兩、三站的距離,反正吃得很飽,我們決定步行回飯店,途經王府井小吃街,裡頭萬人鑽洞,可我是半粒米也塞不下了,只好在牌坊前拍照了事。
要吃,等下回再來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