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戲,是十年前的復刻版,當年演出時我們錯過,在民國98年看完這戲的DVD後,就一直盼著它重現舞台。
總算讓我們盼到了。
【快雪時晴】,多寫意悠然的劇名,然而戲的內容卻是由三個不同時空的喪亂歲月所組成。
主線是東晉的張容與其故交王羲之。
張容與王羲之乃同自北方南遷的世交故友,情誼深厚,少時曾共愾家園陷落,矢言北伐光復故土,然而隨著歲月流逝,南遷已五十年,張容初心未變,仍執念於北伐大業,王羲之卻在張容將率軍北伐的前一日,遣人送【快雪時晴帖】至張府,彼時張容正與他人飲酒遣懷,才與旁人抱怨王羲之字變了、人也變了,但突然收到好友來信,仍是十分欣喜,其餘眾人更是欣羨,同時慶幸自已能夠欣賞王羲之真跡。
張容取信看來,臉色微變。信的內容似是一般家常問候,"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然而收信人寫的是"山陰張侯"。
當其餘眾人拿著快雪時晴帖細細欣賞時,張容生著悶氣,最後忍不住說,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竟然稱我為山陰張侯,山陰只是寄居之地,我的家鄉原是北方清河,他不稱我為清河張容,竟叫我山陰張侯,等我北伐回來,一定要好好跟他曉以大義。張容心裡明白,逸少變了,字變了,人變了,再看不見喪亂帖中的鐵劃銀鉤,只有蘭亭集序的寫意從容。那些少時共敘的豪情壯志、北伐大業呢?在我即將出師北伐之際,談甚麼快雪時晴?
可惜的是,張容北伐失敗,命喪疆場,再沒有機會跟王羲之曉以大義,他執著不安的靈魂,尋找著他的快雪時晴帖。帖子上哪兒啦?我得找到它,我還沒讓逸少正名呢!為了尋找他失落的快雪時晴帖,張容的魂魄穿越一千六百年,他執念的到底是"山陰張侯"四個字,還是放不下與王羲之的情誼,或者壯志未酬的遺憾?恐怕在他尋尋覓覓的過程中,自己也說不清。
他在後梁,碰見耀洲節度使兼盜墓人溫韜,得知原來有個叫唐太宗的帝王,酷愛王羲之的書法,他心想自己的快雪時晴帖,說不定也在昭陵內。他同時也學得一個新名詞,摹本。他嗤之以鼻,筆墨之間的情誼,豈能以假亂真。不過,在後梁,他沒找著快雪時晴帖。
接著,張容來到南宋的秦淮河畔,畫舫上歌舞昇平,繁華的景象讓張容暗忖,這該是個太平盛世了吧?忽地,畫舫中有人擲筆大嘆,這是甚麼太平盛世啊!他吟唱著:"喪亂之極,追惟酷甚..."。張容一震,這是逸少的喪亂帖啊!他從船娘李三娘與這位前朝畫師富氏的對話中,發現原來這個時代和自己的年代一樣,都是讓胡人占據北方,朝廷南遷。富氏一句江南雖好,也只是殘山剩水,想必張容心有戚戚焉,倘若他們生在同一時代,應是意氣相投。
此時,他的故友王羲之已被尊為"書聖",住在山陰村的人們都感念他,並不是因為他的書法,而是他在當太守時的德政。張容在畫舫上看見賣紅菱的年輕女子紅芸,想起了自己的女兒彤雲,當年自己戰死,拋下女兒孤身一人,思及此,忍不住鼻頭酸眼兒熱。這一切,是不是讓他重新審視當年對北伐的執念?然而,我想最讓他動搖的,還是聽見王羲之第二十三代孫的那些話。
船娘告訴船客們,她的船曾經載過王羲之第二十三代孫回山陰老家。這位辭官歸隱的王大人,難掩對自己家鄉的感情,他說啊,他的家鄉會是麼一個好地方,都是要感謝自己的祖先王羲之,不但把山陰治理得好,並將自己立為第一代祖,在江南重修家譜。他又說,其實王羲之早有此想法,但是在痛失北伐失敗的故友張容後,才真正把想法落實。
張容聽完發怔了。
山陰張侯,山陰張侯,他心心念念想要逸少正名的四個字,原來竟是逸少在邀他終老江南啊!他笑,笑得無奈,笑得蒼涼,笑得讓人想掉淚。難怪逸少要將這快雪時晴帖在他出征前一日送來,當日閱讀此帖時,心中對逸少的埋怨還依舊清晰,誰知幾百年後,他才明白"山陰張侯"四字,蘊含著故友的深厚情誼。
山陰村到了,王羲之的二十三代孫下船,張容環顧山水如昔的舊地,步履踉蹌地繼續尋覓著他的快雪時晴帖。
接著又過了幾百年,他來到紫禁城的三希堂,皇帝正在品題快雪時晴帖。張容懷著失而復得的心情欣喜地湊上前,再次念誦在他心中刻著上千年的字句。"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等等,"山陰張侯"怎麼跑到帖中來了?
這...這是摹本,原來這就是摹本啊!臨摹者因捨不得逸少的一鉤一撇,於是把收信人也臨摹進去,他的快雪時晴帖真跡早已佚失,但因著摹本,卻又被保存下來。此時張容心中大概已無在後梁時"豈可以假亂真"的想法,若無摹本,他家的傳家之寶如何被保存下來,不但被保存下來,還讓個胡人皇帝珍視不已。(看到這段時,其實我有點想笑。編劇是在暗損乾隆愛在書畫上四處亂蓋章嗎?)
最後張容來到台北故宮博物院,快雪時晴帖鎖在金櫃琉璃中,他聽見前來參訪的學子,以及隨國軍來台的老兵姜成章和他妻子的對話,糾結千年的心解開了,他緩緩離開,快雪時晴帖就安身在這方寸之間吧!
主線到此結束。
穿插在主線中的兩條支線,一是虛擬的狼國、虎國。一是抗戰與國共戰爭的年代。
第一條支線,裘家二子裘平、裘安長大後,離開母親出門闖蕩,卻分別投靠狼國與虎國,導致兄弟相殘,可憐裘母仍在家中期盼著平平安安早回家。
這條支線,在第一次看DVD時,其實沒有太大共鳴,只覺得最後兄弟相殘很悲劇,但今年當了母親之後,才能體會裘母唱的"娘心一畝田,掘得深又軟...",做為母親,最大的心願就是孩子平安健康快樂,因此在看到兄弟一人效忠國主而殺死另一人後,跪在至親手足身旁那一幕,感覺心很痛,為了那位仍在等待孩子回家的母親心痛。
第二條支線,也是最初對我來說最催淚的線。身為所謂的外省第三代,對於抗戰、國共戰爭的大時代悲劇並不陌生,從小爺爺說給我聽的睡前故事,是他經歷過的大小戰役,以及發生在他自己、他的同袍身上,生離死別的故事。快雪時晴裡的第二條支線,說的是兩個隨軍來台的外省人,兩個家庭的故事。
高曼青,父親與丈夫都是軍人,隨夫來台後,丈夫被召回前線,於戰爭中陣亡,她獨自帶著孩子繼續生活。
姜成章,中學放學時被抓兵,甚至來不及跟娘親拜別,就直接被帶上了船,一路晃著晃著,他才想到還沒跟他娘說他要去打仗了。他忍著淚,對著天空說:"娘,妳要等著我回家給妳拜年..."話還沒說完呢,他再也忍不住,雙膝落地,哭喊著:"...叩頭"。
這催心肝地一喊,我的眼淚止不住得掉。我的爺爺不是被抓兵,他是響應青年從軍,投考黃埔軍校,接著四處征戰,最後來到台灣。但我永遠忘不了,我第一次陪爺爺回鄉探親,他在我曾祖父母墳前跪地痛哭的模樣,那像一把錐子,狠狠敲在我心上。在那樣的年代,有許許多多家庭都是這樣的。
姜成章少時離家,在台灣落地生根,他鄉變故鄉。他與妻子在故宮欣賞快雪時晴帖時,說了一句"哪兒疼我,哪兒就是我的家",佇立一旁的張容魂魄聽在耳裡,似有所感。他放下了,放下了執念,放下了快雪時晴帖,走向他該去的地方。
這戲的劇情,對我來說本來就是無比催淚了,而看現場演出,情緒的渲染撼動,又比看DVD更強烈,明明已經知道劇情,還是難以自拔地投入其中。十年後,無論是舞美、樂團和演員,都更加成熟,原本是實驗性質的作品,經過十年的沉澱,磨合得更妥貼,無論是NSO與京劇團的彼此融入,或是演員們的唱唸做打,都更有深入人心的魔力。
舞台上的布景洗鍊簡潔,運用投影技術出現在布幕上的水墨書法,平添典雅的意境。張容出場的基本調,給我一種清冷的感覺,即便是在繁華的秦淮河畫舫上,張容周身還是散發著清冷的氣息,我想不單只是因為他是鬼吧!他的清冷,也來自於他始終放不下的心結。至於另外兩條支線劇情,舞台上讓我看到戰亂的赭紅,血般的紅。我很喜歡這樣的舞美設計,沒有太多布景,運用燈光、投影,和那個可能會讓演員感覺暈車的旋轉舞台,呈現出每一場戲意象豐富的背景。
NSO與文武場的合作,也是相當精彩,至少我這個外行人聽來覺得毫無扞格。快雪時晴的音樂很好聽,我一直很喜歡鍾耀光團長編的音樂,就像"孟小冬"也是。
當然,有了好劇本,有了舞美,有了音樂,還要有精湛的演員。
國光劇團的演員,演技精湛是沒話說的了。
我們從主角說起。
主角張容,由唐文華老師飾演。唐老師有多厲害,其實不消我再錦上添花,只要聽聽唐老師出場謝幕時,從觀眾席爆出的熱烈叫好聲就知道。不過我還是忍不住想錦上添花一下。
放眼兩岸,唱老生的名角兒不少,有人嗓子特好,有人演技特佳,而唐老師是屬於嗓子好又演技佳的那種。更神的是,唐老師的嗓子較之過去更顯清亮。不只嗓子好,在張容戰死那一幕,一個僵屍倒,俐落到位,只是身為唐粉,聽到那"砰"一聲,有點心疼就是。張容因為穿梭在不同朝代,每一次穿越,對他來說都是全然陌生的,他看到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體悟,唐老師將這樣的心情轉折,很有層次地傳達給觀眾,讓觀眾在一飽耳福聽好聽唱腔時,也窺見張容一步步地從喪亂之極走向釋然。
魏海敏老師飾演大地之母及裘母,維持著梅派一貫的從容優雅。
謝冠生老師飾演的姜成章,是另一個讓我印象極深的角色。冠生老師演出時總是很投入,對於人物刻劃生動,這位"姜成章"實在太賺人熱淚,貼近現實,貼近人生的角色,若非下功夫琢磨,如何令人這般動容。
朱安麗老師的李三娘,嬌美圓融中有著看透人生的聰慧,甜美的嗓音彷彿有慰藉人心的力量。
陳清河老師飾演王伍思,王羲之的第二十三代孫。這回清河老師沒有搞笑,在觀眾眼前的,是一位穩重謙和、辭官返鄉的王大人,提起先人時帶有孺慕之情,說到故鄉時猶具赤子之心。不愧是名丑啊!能靜能動,收放自如。
有台灣首席男中音之稱的巫白玉璽(飾乾隆),以及新生代女高音張芳瑜(飾高曼青),很自然地融入戲中,尤其巫白玉璽與十年前相比,這次更會"演戲"了。
此外,劉化蒂劉姊飾演的前朝畫師,陳元鴻飾演的溫韜,林庭瑜的彤雲及紅芸,裘平、裘安、各朝文士、眾位美麗的畫舫姑娘,英勇的(各國)戰士們,也都是可圈可點。還是一句老話,國光劇團的戲,每一位舞台上的演員都全力以赴,每一位都經得起仔細欣賞。
三條不同時空的脈絡線,乍看不相關,卻又緊扣著戰爭與動盪,原鄉與他鄉的元素,組成一齣扣人心弦的快雪時晴。
劇中,南遷的北方士族曾喟嘆,已經南遷五十年,仍被稱為"僑姓"。老兵姜成章卻說,哪兒疼我,哪裡就是我的家。"僑姓"真能找到疼愛他的家嗎?這又是題外話了。
留言列表